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内向者:在一群人的聚会闲聊时,显得寡言或者笨拙;比起和同学或同事们聚餐,更愿意自己待在家里;参加集体活动过后,他们往往会在精神上比较疲惫;享受独处……
或者,你就是这样的人。我也是。
我不喜欢跟陌生人和不熟的人说话,和父母朋友的小孩一起玩,我也不会特别亲近,在大伙面前总是一副很拘谨的样子。那时候不是很了解“内向”的具体含义,只是隐约觉得,这应该是不好的东西,是不讨人喜欢的东西。
它确实让我在集体活动中没有什么存在感,也没有交到特别多的朋友,甚至总是被别人用“害羞”来评价。不要说别人,连我自己都一直对内向有着这样的误解和歧视。甚至当我在网上输入“内向”这个关键词时,匹配出来的内容也往往都是“性格内向怎么办”“怎样改变内向性格”“怎样让自己变得外向”这样的句子。
然而内向,就一定会吃亏吗?
内向的人有社交恐惧症?
首先,内向≠社交恐惧症。举个例子来区分:如果有一个聚会,你非常想去,但你害怕别人不欢迎你,不喜欢你去,所以你选择不去,那么可能是有社交恐惧症。相反,如果你只是喜欢自己独处的感觉,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,那么,你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人。
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内部,习惯从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获取生活的精力。我们过去用来划分内向与外向的标准,可能是一场误会。内向与外向的差别,不是来自于外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,实际上,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外在行为,完全可能一样。内向与外向的差别,来自于他们内心获取心理能量的来源。
外向的人通过社交来获得心理能量,他们喜欢社交,通过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得能量,越社交,他们的心理越健康。内向的人则通过独处获得能量,就像是给手机充电一样,而社交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,每一次社交性质的活动之后,内向的人会觉得很疲惫,需要一个人独处来恢复精力。
内向的人朋友很少?
关于内向者“朋友很少”的说法,是正确的,也是错误的。
外向者善于交际,人脉很广,有很多朋友,我们常常认为外向者比内向者在人际交往上更占据主动,也更会交朋友。而内向者,由于性格使然,不像外向者一样人脉广泛,他们大多情况下在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中挑选朋友。但我们不可能用朋友的数量来判断做人的质量。事实上,内向者并不缺乏交朋友的能力。
“内向的人很郁郁寡欢?”
有一个心理小故事:一位心理医生受一个家长邀请去家里治疗一个内向的孩子。家长是这么描述孩子的:过于内向,不去同学聚会,一让他去社交就愁眉苦脸,说自己不好意思,做不到。总自己待在房间里。不爱与人聊天,不跟异性聊天就算了,同性也不聊天!把心理医生逗坏了。
医生让家长不要跟着,自己走进了孩子的屋子。他看到孩子在笑,戴着耳机看着书。他问:孩子,你在笑什么呢?孩子看着不认识的陌生人,支支吾吾地说:“书……书中有些有趣的地方。”医生笑了:“这本书我看过,这个主人公……”于是他们聊了好久这本书,孩子非常开心,一直在笑,让家长很吃惊。家长表示从没见孩子开心成这样。
内向者并不是不快乐,他们的快乐也许来自其他地方。比如书籍,比如音乐,比如自己独处时的宁静。
“内向者有自己的成功路径”
美国一项对全世界最成功的500人的心理学研究发现,他们中40%的人是内向型人格。没有任何研究表明,内向或外向和成功有关系。苏珊·凯因在她的《安静:内向者在一个滔滔不绝的世界中的力量》中表示,性格内向的人并不需要假装自己很外向,事实上,内向的性格也能成就伟大的事业。她认为: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——比如注重深度、清晰准确的表达、习惯孤独等,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。
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内向者,那会缺少多少的科学家、音乐家、艺术家、哲学家、诗人……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,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。我们要明白,内向并不是一种心理缺陷,全世界有30-50%的人是内向性格。而内向或外向心理与成功也并无任何关系,全世界最成功的100人中,有40%属于内向者。
“我只是没那么需要和人说话”
“你怎么不说话啊?”可能是内向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,通常发生在一群人聚会的时候。有些温和的人出于善意,会不经意把话头儿递到你嘴里,让你发言;而爽快一点的,则会直截了当问出这句话。
内向者通常很难和他人解释:我们真的只是单纯地没那么需要和别人说话而已……从小到大,学校和社会不断强调的团队协作、集体意识,迫使每一个人都努力变得活泼开朗,来让自己更“合群”。
现实如此,学校、职场……重点场所似乎都是为外向者设计打造的,社会环境都在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给每一个人,无论是否适合他的需求。甚至生活中那些日常场景,都会令内向者微感不适。
我常常会疑惑:为什么“交谈”变成了默认的正常状态?而内向者成了需要被宽容、被体谅的存在?这些不成文的社会惯例,或者使内向者在崇尚自我展示的文化中被忽视,或者让他们因为想要有独处的时间而感到无所适从。所以,有了“开朗型内向”的人,形容的就是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看起来开朗热情,但实际上在社交之后会非常疲惫,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欢独处的一类人。
但是,拼命装作自己很外向,真的很累。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很难懂这种性格的形成:既然不喜欢社交,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带上一层面具呢?
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:我一直觉得,最严重的歧视,不在种族、民族或性别,而在性格,社会对内向性格的歧视简直有如大气压,沉重、广大,无可抗拒,无可逃避。
外界对内向者最常见的误解是:“讨厌他人”“书呆子”“害羞”“太紧张了”“社交障碍”“没法成功”,以及把心理问题如“自卑”“社交障碍”“懦弱”等同于内向的行为。这都是贴在内向者身上的标签,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定义内向者。
“内向”,这个只是一个形容性格的形容词,放在现实的语境里却成了“对你今后的人生有很大负面影响的缺陷”、“不改不行的缺陷”。所以,很多人包括我都曾经拼命装作外向或希望改变内向的性格。
可是,我就是我啊,我永远不会变成别人的样子。内向和外向,只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特质而已,它们没有优劣之分,而只是组成了我这个“人”的千百种特质中的一个。